鼻炎是常见病症,临床上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急性鼻炎多数为滤过性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慢性鼻炎是急性鼻炎反复发作的结果。急性鼻窦炎往往是急性鼻炎的延伸,而慢性鼻窦炎多为急性鼻窦炎转变而成。
鼻炎临床表现
1、急性鼻炎
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头痛、打喷嚏、乏力等全身症状。
2、慢性鼻窦炎
一般呈持续性鼻塞和长期流脓涕,可伴有头痛、头晕及嗅觉减退等症状。
鼻炎穴位治疗
方一
1、取穴:主穴为迎香、合谷。发热配大椎、曲池。头痛配印堂、太阳。
2、操作方法
取坐位,患者头后仰。迎香成15°角向四白方向透刺,合谷直刺0.5~1寸,均用捻转刮针手法。急性鼻炎和急性鼻窦炎可间歇行针15~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慢性患者用短促行针法。每日针1次。急性鼻炎针至痊愈为止。慢性鼻炎可5~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2天。症状消失后,仍须间日1次,继续治疗3~5次以巩固疗效。
方二
1、取穴:囟会、绝骨。
2、操作方法
以上2穴均隔姜片(约1分厚)灸之,艾炷如枣核大,灸至姜片呈灰褐色为止,一般需灸4~5壮,每日灸1次。先灸囟会3~5次,无效时,再换绝骨。
方三
1、取穴:上星
2、操作方法
位置:在前发际上1寸。上星穴用力按摩5分钟,或向百会方向平刺1寸。鼻塞严重者,需要艾灸。《灵枢·九针论》:“星者人之七窍”,上星穴居面部七窍之上方,故名上星。又近额部,故又称明堂、神堂、鬼堂。可降浊升清,主治鼻塞,鼻出血等病症。
方四
1、取穴:印堂
2、操作方法
印堂在两眉中间。我们通常所说的“印堂发亮或发暗”就是这个位置。印堂作为穴位,最早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现代教科书将印堂穴归为督脉的穴位。可明目通鼻,治痛,眩晕,鼻炎,鼻渊,鼻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失眠等病症。《类经图翼》治疗鼻渊(鼻窦炎之类)常常用印堂,并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等。《针灸大成》治疗流鼻血不止常用印堂配伍合谷、上星、百劳、风府、迎香、人中、京骨等穴。
头晕头胀者可在印堂用力按揉5分钟,用手揪痧,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鼻塞严重者需要艾灸。
方五
1、取穴:百会
2、操作方法
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中点,前正中线上,头顶凹陷处。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是临床常用穴之一。主治头部病症。
可在百会用艾条回旋灸10分钟,或用力按揉5分钟,头胀头痛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
方六
1、取穴:头维
2、操作方法
头维穴在额角,入发际上0.5寸。头维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并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三条经脉的交会穴。维,指维系、维护之义。足阳明脉气行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人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因头维穴通3条经脉(胃经、胆经、阳维脉),故可疏利面部阳明经和侧头部少阳经气血,故可治疗头痛,目眩,口痛,流泪,鼻塞不通等病症。
可在头维穴用力按揉5分钟,头痛头胀、眼睛发红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或向后方向平刺1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