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此话已经越来越得到证实!的确中考中的语文更是重中之重!那么中考语文到底如何做,作文如何写,才能让孩子得高分,甚至满分呢?明优教育邀请聊城市重点学校语文教研组做了深沉次语文试卷解析。
以中考聊城语文试卷为例
解析如下:
二〇一八年聊城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语 文 试 题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共6页,满分分,考试时间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4.考试结束,答题卡和试题一并交回。
愿你放松心情,放飞思维,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水城的四季各具风情。春天,徒骇河边新芽吐绿,澄清的河水荡起层层银波;夏天,东昌湖上红莲zhànfànɡ,挺拔的乔木掩映着似锦繁花;秋天,月明风清的夜晚,古老的铁塔讲述着岁月的故事;冬天,hónɡzhuānɡsùɡuǒ的大地,润如油膏的沃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本题注重在本土文化背景下,选取学生熟悉的“水城四季”的角度,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句子中给出的两词拼音比较基础,难度不大;其中的“红装素裹”,出自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绽放 红装素裹
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A项中《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此为典型的师生情谊,而非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A
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
①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 )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学”的掌握。十多年来,聊城市一直 ,。
(《礼记??学记》)
⑥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以“,”描绘了春意乍露,若隐若现的美景。
⑦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爱国热情的句子是“,”。
⑧挫折与磨难改变不了仁人志士的信念。《岳阳楼记》中“;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范仲淹的拳拳心语;《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的壮志不改;《过零丁洋》中“,”是文天祥面对生死,取义成仁的抉择。
⑨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美好乡村生活场景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重点背诵篇目(现代诗、古诗词)的背诵、理解。第①②③④⑤小题为直接型默写;第⑥⑦⑧小题为提示型默写;第⑨小题为主题型默写,答案不唯一,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诗句来写。答题时,特别注意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错误。特别注意“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怆”,“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里的“般”,“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
①一年之计在于春 ②独怆然而涕下
③江入大荒流 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⑦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会挽雕弓如满月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⑨示例: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6.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公将驰之②彼竭我盈
③皆初气过锐④渐就衰竭之故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公将驰之”中的“驰”字,解释为“驱车(追赶)”;“彼竭我盈”中的“盈”字,本意为“满”,句中解释为“士气正旺盛”;③和④中的两个字,都属常见此词,没有什么难度。
①驱车(追赶) 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③都 ④原因,缘故
7.翻译句子。(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此善于用气者也。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第一个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视”,看见,发现;“靡”,倒下;“故逐之”,则应翻译为,“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第二个句子,“此善于用气者也”,翻译的时候需要直译+意译。“善”,“善于”;“气”,“士气”。如果直接翻译,应译为“这是善于利用士气(的人)”。根据句子的意思,应该翻译为“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更为妥当。
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8.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义的理解。“将鼓”“将驰”,只能说明鲁庄公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是,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比如: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B
9.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两文有何不同?(2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性分析。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文中,曾国藩引经据典,把三国孙权、诸葛亮用兵作为反面的例子,以“荀罃拔逼阳,陆抗拔西陵”为正面的例子,运用对比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20题。
(一)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回归文本。C选项正确,可参照第⑤段“……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第①段,“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A选项,混淆了“卫星探测”和“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两个概念,所以错误。B选项,涉及第②段“……‘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所谈到的“地震”很显然是“全球7级以上的”,而非“全球7级的”。D选项,内容涉及第⑦段,“……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注意——“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不是说“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C
11.“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3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第④段,“‘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第⑤段,“……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综合以上信息,可归纳出“电磁洁净度高”。结合第⑦段“……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得“传感器灵敏度高”。第⑧段中的“精细处理”,要重点把握。
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12.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3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说明文的结构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第⑥段核心在讲“‘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统领第⑦⑧段。第⑦段重点说明探测信号,第⑧段重点说明处理信号,从“探测”到“处理”的先后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在做答时,要注意“总分关系”“先后顺序”等关键词。
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13.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其答题格式相对固定,常涉及一下几种:(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很显然,第⑧段是总分结构,文中的划线句子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14.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3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掌握。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其答题格式相对固定,常涉及一下几种:(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4)“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5)“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7)“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8)“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特别提醒:要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切不可空洞、没有内容。
“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
(二)
大青衣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青莲去得早,点了杯咖啡喝起来。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