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三伏天rdquo难熬,

如何自我诊断白癜风与其它皮肤白斑的区别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ziwozhenduan/m/13090.html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的日子,通常被人们称为“最难熬的日子”。

俗语曰“夏至三庚入伏”,是指从夏至日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起开始入伏。年入伏时间为7月16日,伏天长达40天,其中头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20天。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伏天虽然酷热难熬,却是养生的好时节,如果保养得当,一整年都可以少生病。

盛夏的“错误打开方式”

炎炎夏日,不少人习惯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室内整天都开着空调,而且把温度设得很低,有的甚至喜欢直接对着风口吹。一时的舒爽,却可能让人患上“空调病”,出现头痛、乏力、咽痛、流涕、关节痛、肢体乏力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引发肺炎、腹泻、面瘫等。

其实,冬天受点冷,夏天出点汗,才能保证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常用常新。因此不能太过依赖空调。开空调时,一定要记得适时通风换气,并注意保持空调的清洁卫生。专家表示,空调温度应该遵循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的原则,一般设在26℃到28℃之间,体感舒适,也比较省电。当室外温度特别高时,可以适当调低空调温度,但不宜低于20℃,晚上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4℃。

天气炎热易口渴,有些人特别贪吃冰品,如冰淇淋、冰镇饮料、冰镇西瓜等。然而,这些东西适当吃解暑,大量吃会伤身。过量的冷食物进入胃,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黏膜层变薄,出现黏膜水肿和糜烂。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快,血管处在扩张状态,突然食用冰饮,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引起血压波动,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还有些年轻女性爱穿露脐装、吊带装,出入空调开放场所时,室内外温差较大,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和肩周炎、颈肩综合征等疾患。尤其是露脐装,中医认为,肚脐长期暴露着凉,容易引起月经异常、白带增多等疾病。

天干物燥,人难免会心浮气躁,但情绪过激会伤身体。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与人交流应放慢语速,不急不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转移情绪,看看情景喜剧,听听相声,有益无害。

吃清淡,早晚“走暑”

伏天养生,是传统中医的一大特色。三伏天养生方式多种多样,从以下几方面注意,会让身体更健康。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较快,需要及时为身体补充水分,每天饮水量最好多于ml。别等渴了才喝,应经常小口小口喝温开水。持续高温时,身体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钾,倦怠无力,精力和体力下降,耐热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适量补钾很重要。茶叶中富含钾,喝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帮助消除疲劳。

伏天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如苦瓜、西瓜、莲子、冬瓜、薏仁等食物,对解热祛暑、健脾开胃很有帮助。俗语说“夏季吃豆胜过吃肉”,也有一定道理。伏天很多人会出现暑湿的情况,胃口不好,而大多数豆类都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喝三豆汤(赤小豆、绿豆和黑豆)就是不错的选择,先将豆子泡几个小时,然后用小火慢熬至三种豆煮烂,就可以慢慢享用了。

三豆汤。

夏天是肠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食物在高温下容易滋生细菌,吃些杀菌蔬菜或多或少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比如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这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生吃比熟吃的杀菌作用更强。

人的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的时候得出汗。三伏天可以选择“走暑”,在早晚比较凉快的时候,进行走路的慢运动,一次40分钟左右,2-3公里最合适,既运动健身,又能避暑养生。

夏季气温高,人体消耗大,精力不济。中午打个盹,补个15-30分钟的午觉,能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让下午有个好状态。晚上临睡前热水泡足,也是一种自我保养方法,能调补阴阳、温通经络、升清降浊、安神养心,减轻苦夏的症状。

“冬病夏治”好时机

冬为阴,夏为阳。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中有“春夏养阳”和“长夏胜冬”的理论,据此发展出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是指某些多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在冬寒阴冷之时,正气不能祛邪于外,往往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等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还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方法。

三伏贴。

“三伏贴”是在三伏天的特定时间,通过用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从而对肺脾肾等功能进行调节,以达到防病、治病、养生的一种传统灸疗法。

“三伏贴”治疗的范围非常广,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等都有疗效,对没有疾病但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也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研究显示,其对过敏性鼻炎等显效率达73%左右;对痛症如颈肩腰腿痛、胃痛、痛经等慢性疼痛疾病效果明显,其中对颈腰腿痛显效率达70%左右;针对失眠、抑郁、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夜尿症、遗尿等疾病亦有疗效,其中对失眠总有效率达72%左右。

不过,“三伏贴”疗效虽好,却并非人人适用。“三伏贴”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更适合体质偏虚、阳虚以及风寒湿型痹症(疼痛)患者,但不适用于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对于热性病患者,若热天再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同时,老年人中戴心脏起搏器的不宜敷贴;处于月经期、孕期、哺乳期的妇女不宜敷贴;炎性疾病发热者、过敏体质患者,以及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患者,也不宜敷贴。

委员访谈

夏季需防湿气伤人

访谈嘉宾:省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冷建春

记者:夏季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时节,降雨也主要集中在这段时期。潮湿闷热的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非常大。夏季容易出现哪些病症,又该如何预防呢?

冷建春:夏季天气变化最为剧烈、复杂,稍不注意疾病就会找上门来。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夏季常见病及预防方法。

热伤风是夏季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恶心、胃口不好、四肢无力。在中医看来,这是一种“暑湿感冒”,最易出现在三伏天里。预防方法:空调温度最好控制在26℃,夜间要注意盖上空调被;平常可以喝一些板蓝根等中药冲剂。

中暑也是夏季常见的一种疾病。中暑的主要表现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升高等。预防方法:注意防暑,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活动,饮用一些解暑的饮品。

炎热的夏季是各种细菌繁衍肆虐之时,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者,最易因饮食不当而引发肠胃疾病。预防方法: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少吃冷饮,不食用腐败变质食品,生吃的瓜果蔬菜应该用流动水洗净。

夏季气温过高,十分闷热,还常伴有雷雨、大风等天气骤变的情况,易诱发头痛。预防方法:及时补充水分,节制冷饮,注意休息,常备雨具和遮阳帽,在气温骤变或进入空调房时记得添加衣物。

关节炎并不完全是在寒冷的冬季发作,在夏季,由于过度贪凉导致寒气入侵,也会引发风湿性关节炎。预防方法:夏天也要注意关节保暖。

夏天很多人贪吃冰品凉饮,会导致湿气积累在体内,加之普遍喜欢待在空调房里不出门,身体不出汗、不排湿,加重体内湿邪,对健康不利。预防方法:饮用一些排湿的饮品,如藿香正气散、赤小豆薏米汤等。

记者:中医普遍认为夏季最需防范湿气伤人。暑湿病症有哪些表现?该如何自查呢?

冷建春:“暑”和“湿”属于中医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是夏季最常引起疾病的两种因素。

“湿”,实际上就是体内的“水液不归正化”,不能正常地代谢,从小便、汗液、粪便中排除,停留在体内引起的病症。感受“湿邪”时,会全身困重、四肢酸沉、胃口差、大便溏稀等,还可能有水肿的迹象。

夏季暑湿有多重?可通过“三个检测”来自查。一是看早上醒来的感觉。如果头昏、无精打采,或是像穿了湿衣裤一样,浑身不轻松,人也懒得动,这就说明体内有湿气。二是漱口看舌苔。早晨刷牙前不妨伸出舌头看一看,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而干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浸润,则显示体内有寒;舌苔粗拙毛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显示体内有“湿热”。三是如厕看大便。体内有湿的状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记者:预防暑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冷建春:预防暑湿,应适量多喝水,以温水为宜,另外矿泉水、茶水、牛奶、苹果汁也是理想的解渴饮料。起居要应时,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或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要多吃苦味食品,饮食宜清淡,以清补、健脾渗湿、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淡渗利湿功效的食品。要适当补充盐分、钾和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还可适当饮用一些淡盐开水,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相对稳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湿气,当暑湿初起时,多以银花、连翘、鲜藿香、佩兰、香薷、青蒿、葛根等加清豆卷、荆芥,芳香化湿,轻清宣透。

来源丨《四川政协报》年7月17日第4版

图文编排丨张荣康

校检丨谭雯琪

责任编辑丨董彦

审核丨余泳忠

喜欢就请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oyanshijuan.net/byyy/49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