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以及临床上经常遇过一些人问,为什么总出汗?特别是在活动中、吃饭、聚会、心情激动的情况下特别爱出汗,有时也让人很尴尬,给人添加很多忧愁和苦恼。今天我带大家共同了解中医对汗症的论述。
中医学观论汗知病: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生理性的出汗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出汗来排泄体内废物。
如果是当汗而无汗出,不该出汗时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这就属于病理现象的出汗了。反映了脏腑功能减退,和以下脏腑有关。
一、由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
1、疾病时的出汗:汗出兼见发热恶风,鼻鸣干呕。为外感风邪所致的太阳表虚证(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表,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出汗。
2、全身出汗,汗出比较多,口渴,胸膈闷痞,舌苔黄糙,出现在夏季,基本属于暑温病的出汗。因为暑邪属阳,其性开泄,腠理开则汗出。时时皆有,手足心和头部出汗比较多,兼有恶风、四肢困重,头晕,或者关节沉重疼痛,甚至浮肿,小便少。多属于感受湿邪,或者湿从中生的因湿而汗。因湿邪阻滞卫阳之气,外不能固密肌肤,内不能促进津液环流,内外转输失职,故津液旁达,外泄则汗。
3、阳气
阳气的作用,一气化作用,二防御作用,三温煦作用,四固摄作用,五推动作用等。
气虚不固,就是阳气的固摄作用下降,如果把阳气比喻作水管,水管中流动的水为血,当水管破裂,其中血液就会流出或化为汗水出遍全身。人们的多汗,遗精,崩漏等病症都和阳气不固有关。
4、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阳气充足,脾的功能就正常,就会把饮食物充分的消化和吸收,产生出大量的气血供应全身。所以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也是痰湿之源,后天之本。
如果脾功能下降,产生的气血不足,气不足,所以稍事活动就会汗出,伴有无力,疲乏,懒言,怕寒凉等症。
5、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皮毛,主一身之气的循环,肺的位置最高,为水之上源。
如果肺气虚不固,大量的水液化为汗水,从皮毛而排出于体外。长伴有,动则汗出,动则气短气喘,易感冒,怕寒凉等症状。
6、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有12正经,正经分阴经和阳经,正好分为6只阴经和6只阳经,而头是6只阳经交会之处。
因此头面部阳气是很充足的,在有面部血管丰富,血液循环很充足,当阳气虚不固于外之时,阳气也在内部鼓动气血,所以大量的汗液随之而出于头面,这也是头特别爱出汗的原因了。
7、心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因为面部的血管丰富,血液循环快,如果心脏功能强劲,血供正常,则面部色泽红润,相反则面色发青,发白,所以通过面部的色泽改变可以测知心脏的情况。
肾主水,水性本寒,寒水之气随气机循环上升到心脏,心主火,火性炎上,今心火得肾水的滋润则心火不亢,所谓亢,就像疯子打人毁物时的状态。
心火随气机循环下降到肾脏,肾之寒水,得心火气之温煦,使肾水不寒。这种循环称之为心肾相交,或水火即济,如其正常,则精神内守,身强体健,如果心肾不交,水火失常则,上热而下寒。
人们长说的上焦有火下焦寒,就是因为心肾不交造成的。易心烦易怒,失眠,精神紧张,焦虑,爱汗出,尤其以晚上汗出为最。睡后汗出为盗汗,这是上焦之火,其实是虚火。
腰酸腿软,阳蒌早泄,全身冰凉,或痛经,或宫寒不孕等都是下焦寒了,究其原因是上焦之火不能下降到肾脏,所以引火归源就是其治疗方法。
8、特殊的出汗:
1、自汗:常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
.①久病体弱,时时自汗,兼有气短懒言,容易感冒,面色晄白者,属于气虚自汗。气虚自汗主要在于心肺问题,因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
②.时时自汗,动则益甚,伴有怕冷,肢体不温,属于阳虚自汗。阳虚自汗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
四、其他表虚营卫不和、湿热等也可以出现自汗表现,虽然诊断学有顺口溜云;“阴虚则盗汗,阳虚则自汗”。但《伤寒明理论》云:“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须阳虚。因此要,通过四诊观察,辨明表里虚实,以免误治。
2、盗汗:又称“寝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而言。
①.盗汗,伴有午后低热,两颧发红,手足心发热,消瘦,属于阴虚内热盗汗,一般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最多见。
②.盗汗,伴有头疼如布裹着,肢体困倦,食欲不振,大便溏,口腻。属于脾虚湿阻盗汗。
③.盗汗,伴有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无华,疲劳,属于心血不足。
盗汗一证,《景岳权属.汗证》认为:“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应该要辨明盗汗的虚实。
3、大汗:指全身汗出很多,一般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①.大汗不止,伴有面红心烦,口渴喜饮,属于里实证。里热亢盛,蒸腾津液外泄所致。
②.大汗不止,汗出如油,这提示疾病处于危重阶段,是阴阳将要亡脱的表现,所以也叫“绝汗”。《素问.脉要精微论》:“绝汗乃出,出则死也。”。但临床又分亡阴和亡阳,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4、黄汗:汗出色黄染衣。《金匮要略.水气病证并治》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需要注意的是黄汗不等同于黄疸,黄汗可以是阳黄的症状之一,同身目发黄并见;也可以仅仅汗出色黄,而身目不黄。
①.汗出色黄,伴有发热,身肿困重,口渴,小便不利,属于营卫壅闭。
②.汗出色黄,伴有发热、胁痛、食欲不振、口苦、尿黄、舌苔黄腻,属于湿热蕴积。
二、局部多汗症:
①额汗: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多见于身体阳气偏甚及消化功能亢进者。
②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③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有异味的会阴汗。
④腋臭汗:汗臭如狐骚气味,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
⑤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并感寒所致。
⑥手足心出汗: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常在青少年时发病,多半是精神压抑引起。
1、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
2、半身汗: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其病变不在有汗的半身,而在无汗的一侧。产生的原因主要因痰、湿等邪阻滞于身体的一侧经脉,气血运行不周,津液布达受阻,以致汗液排泄障碍。常见于中风。多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压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3、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思虑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若心胸出汗,气短乏力,健忘,食欲不振,大便溏,属于心脾气虚。若心胸汗出,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遗精,骨蒸潮热,属于心肾阴虚。
4、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男性阴囊湿疹等。多与肝经湿热和肾阳虚衰有关。
5、腋汗:指两腋窝乃至胁下出汗的一种表现。汗出不臭,伴有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午后炒热或者手足心发热,多属于肝热阴虚;汗出臭如狐骚气味,伴有胸闷纳呆,口苦,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尿少色黄,属于肝胆湿热。临床腋臭是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可以按照肝胆湿热辩证治疗或者手术。
6、头汗:出汗仅仅限于头部或者颈部,称为头汗。如果进餐或者是小儿睡眠时头部出汗,无任何症状,称为“蒸笼头”,[当是体质病,能从舌相上观察出问题来。多有痰湿 ] 若头面汗多,伴有面赤烦渴,为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于头面;若伴有头身困重,身热不杨,舌苔黄腻,为中焦湿热蕴蒸所致。若但头汗出,伴有寒热,口苦心烦,胁痛者,属于伤寒少阳病。
7、手足心汗: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多位生理现象。出汗多则为病理现象。若手心汗出,伴有食欲不振,身重体困,小便黄,舌苔黄腻,属于脾胃湿热;若手足心汗出,伴有身体倦怠乏力,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溏,属于脾胃气虚。若汗出,伴有咽干口燥,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饥不欲食,属于脾胃阴虚。三、低血糖症:
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
患者除怕热多汗外,还表现有食欲增大,吃得多,反而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心慌,精神紧张等症状。
五、糖尿病:
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患者还伴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六、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多阵发性出汗,有时也可持续出汗,还可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
另外,高血压患者以及更年期女性也可出现多汗。高烧病人的“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发抖,而后汗出)、生命垂危之际的“脱汗”(大汗淋漓不尽),均为疾病转危之征象,应加以重视。
特别提示:一旦有此以上症状,对应以文章中所讲的找中医调理。
作者简介:王敬才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经、经筋、导引、按蹻术》传承人。本人自幼酷爱中医,埋首岐黄,熟读经典,在祖传医术基础上,又四处拜诊名医大家,集众家之所长。利用《黄帝内经》中经筋导引按蹻疗法,在调理各种疑难疾病上,疗效彰显高于众法,并受到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赞赏,对各类疑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头晕头疼,颈肩腰腿疼,失眠多梦,带状疱疹等各种病症,立竿见影,疗效神奇!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攻破了医学界对各种疾病不能治愈的奇迹,被各界人士誉为中医疗法第一人。
本人立志:
探研千年医学经典,
传承千年非凡医术。
颠覆疑难杂病困扰,
誓为中医疗法正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