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气温由酷暑模式逐渐变得凉爽。
此时,暑湿尚未消退,秋燥渐起,昼夜温差大,过敏性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因此,人体也要顺应季节更替,提前做好养生保健准备。
入秋后养生的几大要点
1
秋燥重护肺
入秋后,燥气逐渐当令,气燥容易伤肺,进而耗伤津液,会出现口干舌燥、咳嗽咳痰等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通过鼻与外界相通,容易被秋燥所伤。所以,秋季也是鼻炎的高发季。
建议大家入秋后要格外注意润肺养肺,饮食中多吃一些银耳、梨、荸荠、葡萄、柑橘、蜂蜜、百合、山药、紫菜、海带、绿豆汤等有润肺、养阴清燥功效的食物。
同时,多补充水分,少食辛辣、烧烤、油腻的食物。
2
防暑同时勿贪凉
秋天了,炎热可能并未因立秋有所缓解。
我国有些地区此时雨水较多,热与湿并存,容易伤脾,人们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状。
因此,入秋后要注意这三点:
①、仍要注意防暑降温;
②、切忌受凉,不贪吃冷饮,不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睡眠时不要开风扇或空调直吹;
③、要健脾祛湿,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党参、茯苓、薏仁等药材。
3
温差大注意防感冒
昼短夜长、昼夜温差慢慢变大也是秋后的一个显著变化,此时自然界阳消阴长,身体也应顺应节律转变,以“收敛”为主。
建议大家不要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早睡能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另外,由于入秋后温差变大,建议大家出门记得带一件薄外套,早晚感到凉意时披上,注意防感冒。
4
养护心神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但秋风萧瑟、落叶满阶等自然界天气变化,也难免让人“悲秋”起来,人们容易出现情绪失落、失眠、焦虑等问题。
所以,入秋后要重点养护心神,进行精神调养,保持内心状态平和。
生活中,遇到不开心或伤感的事情时,要主动想办法排解,可找信赖的亲人、朋友倾诉,也可通过体育锻炼和户外旅行,忘却、甩掉情绪“包袱”。
几种方法助您告别鼻炎
1
按揉迎香穴
用两手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来回搓至鼻子旁的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约半分钟左右产生热感,再用食指按摩迎香穴5分钟,每天早上做1次。
2
摩喉
取坐位,头向上仰,颈部伸直,张开手掌,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正对咽喉部,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每天早上做1次,每次3~5分钟。
3
吐纳
取站位,双足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闭目,缓慢深呼吸,使胸廓尽量扩张,想像自己的肺部充满了新鲜空气,然后慢慢呼气,使肺部气体充分交换。每次深呼吸5~10分钟,可养肺益气补肾。
4
大笑养生法
悲伤肺,秋季因气温下降,枯木衰草,容易使人心情低落。清晨放松身体后,吸气提肛,放声大笑,一直笑到吸入的一口气吐尽为止。放松后重复,每次3~5分钟,每天1次,可宽中解郁,宣畅肺气。
长按识别